联系我们

电话/微信号:

18965523808

QQ在线咨询

       

   


  


首页  >  新闻资讯  >  译文欣赏译文欣赏
【译步小心】“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的演变
发布人员:网站管理员 新闻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6-05-12 14:27:42

【译步小心】“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的演变

来源:新华社 网络 整理:福建泉州启航翻译 

中国高歌猛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候,国内翻译界对如何翻译这一热词依旧莫衷一是



一条腰带
一条马路?
+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Silk Road Economic Belt)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简称。这一概念“横空出世”之后,各英文媒体的译法基本都是One Belt, One Road。如果略有不同,那便是有人会在二者之间加个and。

但一个有and,另一个没有

后来,国内英文媒体又将译本规范化为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特意强调这是一个initiative,无疑是意在澄清此前的一些误读。“一带一路”既不是中国单方面能够推动的工程或项目,也不是与马歇尔计划相似的战略(strategy)。Initiative则恰到好处,是一种倡议,中国发出的倡议,其他国家可以自愿回应合作。

有意思的是,国内有人担心,无论是One Belt, One Road还是Belt and Road,是否会让外国人理解为“一条腰带和一条马路”呢?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词多义在各种语言里都是常见现象。想必把Rust Belt理解为“生锈的腰带”的人,应该大多是英语没有学好,或是见识不够多的中国学生吧





广被点赞的“傅莹译本”



如果以上两种译法都不能让人满意,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

5月19日(当地时间),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应邀出席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届美中关系论坛框架下的学生公开论坛并发表演讲。其中提到“一带一路”,英文版本将其处理为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得到国内翻译界的赞赏。




For its part, China has initiated 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 to strengthen Asian and Eurasian connectivity. (中国也倡导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来增强亚洲和亚欧大陆之间的互联联通。)



这一译法的确抓住了“一带一路”的核心,即两条“丝绸之路”。对于外国人来说,“丝绸之路”是他们脑海中具象化的中西文化交流符号,用它来帮助理解,即使不完美,但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的权宜之计,因此可以权当他们领悟“一带一路”这一概念要义的关键。

加拿大《温哥华太阳报》6月中旬在一篇题为《对于加拿大人,“一带一路”意味着什么》的文章中指出,西方人将这个计划(一带一路)进行形象化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理解为复兴古代的“丝绸之路”




The best way Western observers have been able to visualize Beijing’s plan is a revival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which linked Europe to China as a major trade route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boosting the economies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of all the peoples along the way.



不过,也有人指出,“一带一路”可以解释为“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但用词有待商榷。他们的问题在于,海上的路,不能叫road,因为这个词专门指陆路,应该用route。

至于这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网站4月发表题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Building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的文章,在解释这“带”与“路”为何物时,不无调侃地说:这里的“路”,名字起的可能有点儿尴尬,因为它其实指的是“路”的海上对等物。




Perhaps awkwardly named, the “Road” is its maritime equivalent: a network of planned port and other coastal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at dot the map from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to East Africa and the northern Mediterranean Sea.
外国人理解有多困难?



一些外国人表示不大明白“一带一路”。这是翻译的问题吗?其实不然。作为一个新的名词,无论中外,对其理解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之后,界定、解释必不可少,否则,无论是字对字的直接翻译,还是译者插上想像的翅膀,对于“一带一路”这种事关国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的名词,外国人理解起来还是一样困难。

前面所提《温哥华太阳报》那篇文章就指出,“一带一路”的概念就如同它本身涵盖的地理范围一样模糊不清。该文还将“一带一路”与它的“伴生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做比较,认为亚投行无论是角色和作用都是具体而实在的,而“一带一路”则更“朦胧”(nebulous):




But the AIIB is an institution that, like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has a concrete role and function. In comparison, “One Belt, One Road” is far more nebulous, despite playing an equal (or perhaps greater) role in China’s efforts to have more say on the world financial stage, which Beijing believes more befit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但是,无论是概念本身“朦胧”也好,还是翻译不够达意也罢,外国人理解“一带一路”会有多困难呢?估计不少人只不过是叽叽歪歪一下而已。这篇文章提到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说某人在广州饭桌上与人聊起“一带一路”,席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但是,本质上说,大家都明白这其实就是增进地区贸易与发展的一个宏大的愿景




But essentially, it is one big vision for increasing regio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



那么,“一带一路”的翻译哪个版本更好呢?双语君也是莫衷一是。语言问题就怕想多了。不想多了,什么都没问题。稍微一多想,问题接踵而至。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受到了普遍好评,但是需要考虑“海上通道”不能用road这一质疑,而如果改为Silk Route那是否会产生原来文化意象的损伤呢?也有人提出了干脆用New Silk Road。这一版本简洁、达意、“文化含量”高,但是也有人指出,这会与美国在中亚、南亚地区的“新丝路”战略撞名。

其实,双语君倒是觉得,与其纠结译本的优劣,不如思考一下翻译背后的问题

纵观“一带一路”的翻译,可以分为两种派别。One Belt, One Road与Belt and Road属于“写实党”,而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或New Silk Roads,则属“写意党”。而这两种“党派”则分别代表了中文与英文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

如果当初将二者简称为“两丝”(Two Silk Roads),译界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争论了。但是,事实是,“两丝”听起来显然不够庄重,而四字词组在现代中国的文宣语境中更受欢迎。“一带一路”用不同的字表达了同样的事物(其实,“带”和“路”本质上都是“丝绸之路”),而且听着平仄起伏有韵律,关键是也符合中国政治术语“数字化”表达的习惯。

显然,“写意”的手法更容易让外国人理解,但是,在诸如“一带一路”这么重大术语的处理上,除非被授权,翻译或是媒体的写意空间并没有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字面上的“写实”处理便成了最安全、最快捷的方法。

中国近年来愈发注重国际传播。按理说,“一带一路”这样一个需要国际理解、关注与合作的重大倡议,应该在谋划之初即考虑英文命名,这样传播效果可能会更好,而如果毫无前摄考虑,只是临时交由英文媒体按中文版本编译播发,或是任由外媒自己翻译、解读,就会出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而一旦最早出现的译本先入为主,新版本需要较大成本才能取而代之。

但是,双语君并不认为One Belt, One Road或是Belt and Road就不好。当然,这两个版本不能让听者或是读者一下子就领悟到演讲者或作者在说什么,这是事实。但是,有哪个专有名词或是政策术语不需要解释就能让人明白呢?

虽然外媒和一些外国观察家在“一带一路”概念界定本身上叽叽歪歪,但他们大都接受了One Belt, One Road或是Belt and Road这种说法,只不过自己再稍加诸如Silk Road之类的解释罢了。

中国正在寻求塑造全新的国际形象,主动与国际话语体系进行对接很有必要;而另一方面,中国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影响国际话语体系也是争取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义。当有一天“一带一路”在全球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OBOR(One Belt, One Road的缩略语)说不定就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英语词汇了。你如果足够重要,别人就会努力尝试去理解你。就是这个道理。(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1. 【译步小心】“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的演变

2. 【署名文章】“一带一路”打造世界经济新引擎(中英对照)

3. 【语言战略】翻译行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4. 【讲话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的主旨讲话


手机扫描 "启航翻译"

找翻译  问价格  就扫我